夜
小
中
大
歷數秦國的發展歷史,有兩場意外讓秦國變得更加強大。戰國初期發展了數十年,任誰也沒有料到,昔日地處邊遠西部、默默無聞的秦國,竟然能夠具備那麼大的氣運,不僅從整體上改變了秦國的弱小和貧窮、收復了函谷關內外被魏國占領的土地,還在此後的20年時間內,迅速地成為魏國最大的敵手,戰國最炙手可熱的諸侯國。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兩個人物,第一位是秦孝公嬴渠梁,另一位就是吳起的同鄉、法家學派巨子商鞅。他二人,一個有雄心壯志,一個有滿腹經綸。在魏國受挫之後,商鞅輾轉來到秦國,於是,二人在歷經磨難之後,一拍即合。無法在魏國施展拳腳的商鞅,卻在秦國得到了重用。秦孝公把大權交給商鞅,讓他根據自己的思想和籌劃的措施,對秦國進行徹底的變革,以圖自強。
一場意外,讓本來可以在魏國大展拳腳的商鞅,成了秦國的股肱之臣,成為左右戰國局勢的重要人物。他在秦國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從秦國幾乎處於半野蠻狀態,落後、窮困、腐敗和一片混亂的國情出發,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不僅僅徹底改變了秦國的法令規章、上層建築,還徹底地改變了秦國的軍事制度、政治法則、政府組織、社會結構以及風俗習慣,有甚者連道德價值標準和人生觀念都經歷了天翻地覆的巨變。商鞅變法成為當時最驚心動魄的大事件,從此,一個原本弱小的國家逐漸走上強者之路。
商鞅變法作為一次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對於社會進步和歷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通過這次改革,秦國將舊的制度廢除,代之以能夠適應當時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商鞅此次變法具有明顯的作用,它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展,壯大了國力,實現了富國強兵的目的,為以後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但是付出努力的商鞅並沒有獲得所有人的認可,秦孝公死後,商鞅便付出了代價——死後還被車裂。因為改革變法傷害了舊貴族的利益,就連新任秦王亦對商鞅恨入入骨。秦孝公的兄長因變法而受刑,太子也因變法而被放逐,河西之地的大貴族的既得利益都消失無蹤,就連商鞅也最終死於自己頒布的連坐之法。但是,變法最終被保留下來,與其留下的秦國內部安定、外部賓服一樣,成為影響戰國格局的重要一環。
秦國在當時具備最適宜的改良條件:落後、混亂的社會,賢達的君王、思定的秦民以及悍勇的軍隊,這些都是其他諸侯國不具備的。魏國丞相在死前,曾親口對魏王叮囑:商鞅此人,要麼重用,要麼殺之。如同沒有挽救魏國的沒落一樣,魏王最終沒能夠阻止商鞅入秦。
除了商鞅變法之外,秦國崛起還有其特殊的優勢:
第一,秦國具備地理優勢。它地處中國西北部的渭河流域,進可攻取中原腹地,退可以在函谷關一帶以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抵抗外敵。
第二,變法後的秦國內部穩定,使得秦統治者可以絲毫沒有後顧之憂地進攻東面的其他諸侯國。
第三,擁有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從當時的武器裝備來看,秦國軍隊是最早用鋼製武器取代青銅武器、用騎兵取代戰車兵的中國人。再從當時的經濟實力上看,公元前318年,即秦惠王在位期間,秦軍順利占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這不僅大大地擴大了秦的地盤,也極大地增強了秦的經濟力量。以天府之國的優勢,滋養秦軍從長江和函谷關南北兩路出發,實現其一統天下的戰略意圖。
第四,秦統治者是些能幹而又野心勃勃的現實主義者,大力而連續地引進人才的同時,還率先應用法家學說,實現中央集權,為國家和軍隊積聚力量,成為戰國七雄之中,最富有生機和活力的一個。
商鞅死後,秦惠王繼續推行商鞅的改革策略。秦國在秦惠王的經營下,用27年時間休養生息,使得商鞅改革的成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及至秦武王嬴盪即位,秦國之強大已經在其軍事行動上顯示出來。
從嬴盪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秦惠王對其寄予了稱霸中原、蕩平天下的厚望。歷史記載,秦武王嬴盪身高體壯,有神力,喜好跟人比角力。不管是英雄所見略同,還是沆瀣一氣等詞彙,都講述了這樣一個事實:秦武王喜歡和他一樣的人。所以秦武王在政期間,大力士烏獲、任鄙、孟說等人都曾因為力大無比而被封高官。即位4年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