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在古尋淺薄的歷史認知中,中國古代的官僚體系一直是向著臃腫這一趨勢發展的。
秦國的三公九卿去掉一個虛設的太尉,一共才八個高級官員,而後世三省六部之下,光是六部主官,尚書加左右侍郎就十八人了。
這一方面是因為客觀上的需求,畢竟只有足夠數量的官員才能更高效的治理龐大的國家。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能當官的人變多了。
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個讀書人多了,另一個則是當官的渠道多了。
渠道不用說,從察舉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舉制,選官渠道一直在不斷的拓寬,而秦朝現在連察舉制都不成熟。
宋朝時,讓王安石頭疼不已的冗官冗員,根本上在於造紙術的完善和印刷術的成熟導致的讀書人泛濫,再加上重文抑武的朝廷風氣。
十年寒窗苦讀,終得一朝中舉,你不讓人當官能行嗎?
所有人都知道冗官的害處,也知道解決的辦法,但是沒人願意去改變。
凡是處於『士』這個階級的人,都不願意改變這種情況。
所謂的理想抱負大都是虛妄,他們讀書就是為了當官。
他們每日挑燈夜讀,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卷死了那麼多同窗,為的就是中舉後成為人上人。
如果中舉了,卻不能輕鬆順遂的當上官,科舉的含金量就會大幅下滑,幾乎是在動搖『士』這個階級。
所有通過這個渠道升上來的人都不願意見到這個局面。
換言之,基本也就等同於整個官僚體系不同意。
然而秦朝卻不同於後世,紙還是價比金銀的稀罕物,印刷術更是只存在於夢裡,但凡能認個字兒,都算人上人了。
這種情況下,能當官的人太少了。
當皇帝的就是願意分權,也得能找到足夠多合適的人選呢。
當然,嬴政這種還是屬於他自己的問題,中央朝廷的一切事務他都要親自經手處理,累不死才怪。
處於這種純粹的客觀條件不滿足的現實中,無論皇帝是誰,朝政體制大概也就這個模樣,區別最多也就是累死皇帝,和累不死皇帝而已。
古尋也從沒有動過改變的心思。
動搖階級的事,誰來做都是個麻煩。
即使他有這個想法,也不能在這個時候去實施。
扶蘇聽了古尋的話,垂首沉默了片刻。
他能聽出古尋話里的意思。
他父皇是君父,他只是臣子,輪不到他去置喙對方的所作所為。
再抬起頭,扶蘇已經恢復了往常的溫潤模樣,向古尋請教道,「老師,您覺得我現在能做些什麼呢?」
郡縣制的問題他解決不了,那就去找點自己能搞好的事。
「唔……」古尋摸著下巴沉吟了一下,回答道,「你現在……就想想辦法去惹惱你父皇吧。」
「啊?」扶蘇嘴唇微張,一臉茫然。
這是個什麼建議?
惹惱父皇……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嗎?
「老師,這是……這是何意啊?」扶蘇帶著滿腦袋的問號,有些磕絆的問道。
「你在朝中待著也沒什麼用,不如外放出去。」古尋解釋道,「出去治理一方,積累一些經驗,對你才算是實在的好處。」
扶蘇點點頭,倒也理解古尋的想法,不過還是苦笑著回道,「可是,也不必用這種方式來達成目的吧……」
古尋朝他翻了個白眼,沒好氣的反問道,「不這樣,你怎麼外放出去?」
若是實行了分封,扶蘇自然可以理所應當的離開咸陽這個秦國國都,不過分封不是不了了之了嗎?
現在的他,還是最有機會登臨帝位的儲君候選人,正常情況下當然不能外放離都。
他可以主動向嬴政請求,不過於禮不合,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諸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