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前文說道,為牽制強秦的快速挺進,蘇秦使計激怒同窗張儀入秦。張儀入秦後,蘇秦馬不停蹄,火速前赴韓國遊說韓宣王。
韓國是小國,夾在秦國、楚國、鄭國和魏國等大國之間,之所以沒有滅亡,是因為它在軍事上占有優勢。韓國地理面積狹小,土壤不肥沃,人口不多,但幾乎全民皆兵,並且善於打造兵器。
天下的弓箭,幾乎都是韓國製造的。韓國製造的強弓硬弩,射程在六百步以外。六百步以內,韓軍飛箭所向可以穿透敵軍的鎧甲,射穿胸膛,因為韓軍用腳踏連弩的方式射箭。
看過張藝謀拍攝的《英雄》的人一定記得,秦軍攻打趙國時,先進行箭攻。秦軍飛箭,密密麻麻就像五月的蝗災,更重要的是能夠穿雲裂石,殺傷力很強。
韓軍強弓硬弩的威力,就如電影中秦軍的威力一樣。唐人李嶠作了一首名叫《弩》的五律詩,敘述蘇秦利用韓軍弓弩優勢遊說韓國一事:
挺質本軒皇,申威振遠方。
機張驚雉雊,玉彩耀星芒。
高鳥行應盡,清猿坐見傷。
蘇秦六百步,持此說韓王。
在戰國時代,韓國是中原地區的兵工廠,製造的強弓硬弩很出名,鍛造的劍也以其鋒利著稱。《史記》記載,韓軍的劍「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這話的意思是,韓軍的劍很鋒利,在陸地隨便腰斬牛馬,在水上輕易劈殺天鵝、大雁。如果上陣臨敵,砍削敵人的鎧甲、鐵衣如削泥,大至盾牌、臂套,小到系在盾牌上的鐵絲,沒有韓國的劍砍不斷的。總之一句話,韓國的劍削鐵如泥,天下第一鋒利。
韓國的強弓硬弩天下第一,寶劍鋒利天下第一,兵士又勇猛異常,蘇秦為韓宣王甘心侍奉秦國感到痛心。
秦國十分貪心,如果韓國侍奉秦國,秦國一定會強行索取宜陽和成皋。而如果韓國割讓土地,秦國一定不會就此罷休。
年復一年,韓國的土地越來越少,秦國的貪慾卻越來越大。如果韓國受不住秦國的壓榨,突然不再割土地給秦國,韓國就會丟掉以前割地討好的功效,遭受禍患。
蘇秦分析有理,韓宣王聽得胸中憤怒。
土地是有限的,貪慾是無窮的,以有限的土地侍奉無窮的貪慾,這叫拿錢購買怨恨,糾結災禍。俗語言,「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蘇秦勸韓宣王仔細思考未來。蘇秦如此分析,韓宣王對自己曾經做出的決定很是後悔。
韓宣王雖然沒有謀略,但是十分勇猛。被蘇秦點化後的他臉色大變,捋起袖子,右手按劍,仰天長嘆,他立誓決不侍奉秦國,同時,表示願意參與合縱,將國家託付給蘇秦。
離開韓國後,蘇秦來到被秦國打得一片狼藉的魏國。在秦軍的武力威脅下,魏國不僅自稱為秦國的屬臣,還為秦國建造離宮,接受秦國的分封,採用秦國的冠服式樣,春秋兩季按時納貢助祭。連周天子都沒有享受過魏國的如此侍奉,可見秦國多麼強橫。
魏國確實不堪秦國一擊,蘇秦不能睜著眼睛說瞎話,而是舉一些以少勝多、以仁德戰勝暴力的例子給魏襄王聽。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只用3000疲憊的兵將就活捉狂妄自大的吳王夫差;周武王也只有3000兵士和300輛破車,就能夠在牧野制服暴君商紂。蘇秦的意思是,戰爭的勝敗不僅在於實力,更在於揚長避短,充分發揮自己的威力。
他引用《周書》裡的一句話,草木剛剛生長出嫩芽的時候,如果不及時剪除,待嫩芽長成粗壯的枝幹,必須用斧頭才能砍掉。蘇秦勸魏國及早考慮未來,而不是聽信連橫家的誘騙,走一步算一步,因為主張連橫的人為了個人利益不惜損害國家利益。
一番思量後,魏襄王答應參與合縱。
縱觀魏國的歷史,失去商鞅後,魏國就徹底淪為了二流國家。魏國國君在強秦的武力威脅和自身的國家利益之間搖擺,秦國逼迫緊急時參與連橫,秦國鬆懈時加入合縱,朝三暮四。
從魏國出發,蘇秦一路東行來到東方大國齊國。齊國與秦國相距很遠,中間又隔著好幾個國家,還沒有受到秦國的實際傷害或者威脅。而且,齊國南有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