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重慶的秦記商棧有不限量的鹽巴供應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了雲貴四川,甚至連廣西臨近州府的人都知道了。
西南地區的鹽供應太緊張了。因為產量低,就是再多的鹽井也是不夠的。每年都有大量的走私船,從兩淮鹽場原來大量私鹽。武裝的私鹽販子和巡檢司官兵的戰鬥一直在持續。這也是導致西南地方治安混亂的重要原因。
以明末的腐敗,巡檢司抓獲一船私鹽,就會把私鹽變成官鹽,然後賣掉私分。所以,他們對稽查私鹽十分賣力。
李哈兒一家住在重慶的遠郊區,這裡土地貧瘠,只有三畝地祖上傳下來的薄田。種些小米。因為小米收成很少。全家人還要在農閒時打工賺錢,才能餵飽肚子。
每天,李哈兒就帶著兩個兒子,去碼頭找活計,他們頭纏白布,扛著棒棒兒和繩索。四處打零工,找機會。他們最主要的工作機會就是卸船。
因為缺鹽,人沒有力氣,加上氣溫高,十分疲勞遭罪。但是,鹽巴太貴了,在這裡甚至可以當娶妻的聘禮。
他們窮人家,一塊鹽巴甚至能傳代。
他們把一塊鹽巴用麻繩拴起來,掉在屋樑上,一家人吃飯的時候,抬頭看看,咽幾口唾沫就算是吃鹽了。這就做吃望望鹽。
要是條件再好一點的。也把鹽巴用麻繩拴起來,在鍋里快速的一沉,馬上提起來。這樣鍋里多少溶解了一點鹽。這叫做吃沾沾鹽的。
李哈兒一家因為要做搬運工,從事重體力勞動。所以咬咬牙,必須吃沾沾鹽。算是川人百姓中比較捨得吃鹽的情況。
不僅食鹽嚴重匱乏,糧食更是不足。李哈兒家裡的三畝地,產出的小米只夠一家八口人,半年野菜粥,半年米糠粥的對付。粥里的米粒可以數出來。
在明朝,四川省的糧食作物主要品種是水稻,小麥和粟。水稻對水利,土壤,氣候以及栽培技術的要求都很高。
所以看似巴蜀千里沃野之地,有充足的水資源,還有高積溫,氣候溫和。其實水稻長期以來主要集中於,成都平原等灌溉條件好,土壤肥沃,氣候適宜的地區。而占全省90%的山地,丘陵,高原地區卻很少有稻田。
其他的作物,產量和水稻就沒法比了。
整個西南地區都是如此,農民貧困就買不起高額的鹽。沒有鹽不僅人沒有力氣,吃飯也寡淡無味。後來他們就在調味品上下功夫,用辣味代替鹽,來糊弄自己。掩蓋飯菜的寡淡。
這也是為什麼,辣椒一傳入西南地區,就立刻廣受追捧的原因。同樣的江淮地區,江南地區,就不愛吃辣椒,因為他們不缺鹽來調味。
在這些廣袤的地區,小麥和粟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小麥不耐旱,而且產量不高,不到當時水稻畝產的二分之一。粟雖然耐旱,卻不適合長期作為主糧。因此,當時四川土地利用率受到很大局限。
大量的土地不能有效地開墾利用。所以糧食總產量很難大幅度的提高,這也直接影響了人口的增長。
這個時候四川的人口並不多,從宋朝開始,長期穩定在四百萬之下,就是這裡的土地產出,只能養活這麼多人。明朝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戶部統計四川全省人口才人。
直到清朝初年,玉米和紅薯在四川的大面積推廣,這種局面得到迅速改觀。乾隆48年(公元1724年),全省人口就已經有了人。到了清朝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四川人口總計居然達到了人,超過了之前歷朝歷代的人口總和之數。
楊凡在給秦良玉代理權和配額的同時,也要求她在西南推廣玉米和紅薯。每一個來買鹽、布匹、鐵器的客戶,必須搭著購買紅薯和玉米、土豆的種子。這些東西和進貨一起整船的運給秦
良玉。
其實,免費贈送也是送的起的,楊凡的領地上有兩萬畝地用來育種。但是,沒花錢來的,人就不會珍惜。說不定半路上餵馬了,扔了,吃了都有可能。所以,必須採取這樣的霸王條款,強制川人購買。
玉米和紅薯的廣泛種植,糧食產量就會大幅度提高了。為百業興旺的發展提供了較為充足的糧食基礎,使更多的人力和土地,得以投入到其他副業生產和經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