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散朝了,張世澤怏怏不樂的走出了紫禁城,打道回府。
今天,他的事情沒有辦成。還被朝廷里的各派勢力冷嘲熱諷一頓。最後還被皇帝給拒絕了。
崇禎明知道西邊戰事緊張,楊凡兵力不足。但是,他也不準備繼續增加楊凡的兵力。
因為,楊凡的人馬已經夠多了。小十萬人的力量,加上最近,因為改編民夫為民團,增派的民工都快二十萬了。想想就讓他有些寢食難安。大明多少年沒有讓一個人帶這麼多兵馬了。有快二百年了吧。
張世澤回到家,先去給爺爺請安。
因為陛下催的緊,他著急行軍。為了及時擋住叛軍,不要衝到京城,他帶著兩萬人日夜兼程的趕路,總算在昨晚趕到了京城。
結果,叛軍被周遇吉給平定了。他白跑一趟。頓時感覺十分窩火。
他昨晚到了京城就沒有回家,直接去了東安門外的客棧,要了一間上房。就為了今早去早朝。
他旅途勞頓,洗了個熱水澡,然後連晚飯都沒吃就呼呼大睡。這段時間他也是累的狠了。
他一個純純的紈絝子弟,這二十年來,那裡出過京,遭過這個罪。
不過說實話,他自己也覺得,儘管這次出征很辛苦。但是非常的值得。
他清楚的知道,他受到了多大的鍛煉。
尤其是和楊凡學到的東西,是在大明沒有任何地方可以學到的。
在將門,帶兵打仗之法那是不傳之秘。只有楊凡什麼都不背著他,隨便看,不懂可以問,也會給於詳盡的解答。
英國公府從土木堡之後,雖然還經常管著京營,但是快二百年,沒有英國公帶兵出征了。除了些家傳的經驗外,基本沒有實戰經驗。
打仗這東西,最怕紙上談兵。
華夏的軍事知識的傳承一直有很大的問題。那就是時斷時續的,總是歸零後從新研究,重新重複前人已經走過的路。
真正能流傳的就是兵書。而這些兵書都是理論類的居多。《太公兵法》、《六韜》、《孫子兵法》等都是抽象的理論知識。
華夏基本沒有具體的戰爭動員、步兵分隊指揮,軍隊編成,軍事後勤等實操方面知識。至於地圖地形、氣象知識、道路交通情況、防病防疫、陣型配合等。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知識。但是,這些都極度缺乏傳承。
只看《孫子兵法》是不能打仗的。軍隊是極其特殊的武裝團體,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必須親自帶兵,深入一線,才能真正的理解和掌握一支軍隊。
所以華夏的名將多出於行伍系。也就是從士兵一路上來的人。
他們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從基層理解軍隊的構建原理和運行規律。但是這些名將,一旦去世。這些極其珍貴的,用無數生命和鮮血總結出來的經驗,絕大部分都會失傳。形成斷檔。
然後,在下一次大規模戰爭中,再度有人重新總結,然後再度失傳。
三千年來,華夏的戰爭就是這樣。不停的在一個圓圈裡重複。期根本原因就是沒有軍校作為一個繼往開來的軍事知識傳承和培養人才的基地。而皇帝對兵學傳承的高度警惕也起了極度不好的作用。
戰爭一結束,恨不得立刻把兵書都燒掉,把有本事的名將都掛起來、看起來,或者殺掉。
所以,楊凡才在興禾書院裡辦了陸軍講武堂,在濟州島辦了水師學堂。
將來那些功高震主的名將,可以脫離指揮崗位,去書院教書,傳承軍事知識,也避免了主上對他們的猜忌。
張世澤去和楊凡西征,是英國公張維賢和崇禎做的利益交換。
他人老成精,十分清楚,今日的英國公府就是
一個空架子。他們祖孫三代就沒有一個知兵的。雖然一直掌著京營,但是,打仗那是不行的。
張世澤進入三溪堂,看到他父親張之極也在這裡。
「孫兒給祖父和父親大人請安。」張世澤趕緊上前幾步,跪倒給爺爺磕頭。
張維賢明顯看著老了很多。顫顫巍巍的坐在那裡,十分消瘦,精神也大不如前了。頓時鼻子一酸,落下淚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