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山東登州。
一艘海船,橫渡渤海海峽,在登州碼頭靠岸。
船上的清軍信使,急匆匆下船,然後跑向水師提督衙門。
節堂內,洪承疇端坐中堂,施琅等人坐在兩側,聽著高第派來的士卒進行稟報。
信使跪在大堂中間,磕頭行禮道:「啟稟中堂大人,海寇船隊逼近旅順港,妄圖攻占旅順,高軍門率領弟兄們,拼死做戰,與海寇炮戰一日,最終將海寇擊退。現今,海寇已經離開旅順海域,想必已經灰溜溜的撤回江南了。」
洪承疇等人臉上露出驚訝之色,施琅皺眉道:「趙雜毛就這麼撤呢?」
顯然,施琅沒有想到,明軍居然會如此果斷的撤軍。
畢竟千里迢迢過來,光是來一趟都不容易,趙明居然就這麼放棄,讓他感到十分的意外。
洪承疇也微微皺起眉頭,「你確定海寇已經撤離!」
雖說洪承疇對於自己的布置很有信心,認為趙銘很難攻下旅順,但是聽見趙銘這麼快就放棄,他一時間也有些不能適應。
信使斬釘截鐵道:「回稟中堂,千真萬確,海寇確實離開了旅順!」
洪承疇聞語,看向施琅,後者會意,忙行禮道:「啟稟中堂,山東沿海,沒有發現海寇蹤跡!」
洪承疇不禁疑惑,「難道海寇真撤了!哼,趙雜毛倒也識相,他要是敢強攻旅順,必然碰得頭破血流,給本督擊敗他的機會。」
消息很快上報北京,攝政王府邸,多爾袞看見洪承疇的奏報,裡面並沒有給出肯定的回覆,只是告訴滿清朝廷,趙雜毛可能已經撤兵。
洪承疇行事還是比較謹慎,令清軍水師派出哨船出港探查,同時趙銘船隊沒有回到崇明之前,他不會妄下結論。
這也是因為趙銘名聲在外,讓洪承疇心中始終有那麼一絲不放心,認為趙雜毛不可能這麼好對付。
滿清朝廷內部,多爾袞罷免了滿達海的職務,囚禁了作戰失利的豪格。
這在滿清朝廷之中,引起了較大的動盪,使得豪格一派的大臣都精神緊繃,擔心多爾袞對豪格不利,開始串聯起來,準備向多爾袞發亂。
這時在滿清朝廷中,隨著連續的戰爭失敗,多爾袞個人的威望也已經降到了低點,清軍內部對於多爾袞的獨斷專行心存不滿,不少人開始質疑和攻擊多爾袞,想要逼迫多爾袞交權。
這讓多爾袞陷入了困境,急需要勝利來穩定人心。
因此,在得知趙銘北上山東後,多爾袞便數次催促洪承疇,儘快擊敗趙雜毛的進犯,以此來鞏固他的權威。
這時,多爾袞接到洪承疇的奏疏,便直接忽略掉了,洪承疇奏報中的可能兩字,開始大肆慶祝,大清軍擊敗了趙雜毛的進犯。
而這次擊退趙銘的進犯,也確實令滿清朝中一下安靜,為多爾袞解了圍。
此時,大海之上,鎮海號領著船隊,離開旅順後,船隊繞開遼東半島的南端,沿著海岸線向北航行。
幾日後,船隊抵達鴨綠江口,忽然占據了僅有幾十名朝鮮士卒把守的皮島。
這裡曾經是東江鎮毛文龍的基地,趙銘率軍重新占據此地,令隨行的將士一陣感慨,郭忠更是跪在島上,並祭奠了死去的同袍和親人。
趙銘船隊並未在皮島久留,只再此留下了一隊士卒守衛,補給了一些淡水,便繼續沿著海岸向東航行。
這時鎮海號船艙內,趙銘正與將領和幕僚們商議,如何拿下朝鮮的是事宜。
「大帥,朝鮮元時稱高麗,太祖時,高麗王遣大將李成桂欲與大明開戰,李成桂自知高麗不敵大明,發動兵變,取高麗而代之,太祖遂賜國名朝鮮。這朝鮮國之地,大至相對大明一省之地,人口有五六百萬,用漢字,習儒學,自號小中華!」胡為宗紹著朝鮮的情況。
趙銘點了點頭,問道:「朝鮮如今情況如何,有多少軍力?」
胡為宗道:「回稟大帥,如今朝鮮王乃李淏,在政治上頗為親近大明。兩年前,李淏剛繼承朝鮮王位不久,便派遣密使,渡海來見過太子殿下,並約定若是大明北伐之軍進至山東,朝鮮立時出兵響應。另外李淏一面主動與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