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孫可望鎮守西域,馬匹充足,他手中的一萬步軍,按著明朝龍騎兵的樣式,都備了戰馬代步,並且配備了二十門野戰火炮,由四匹健馬拉著飛奔。
這一萬人可以說是孫可望的老底,等同於他的私軍,幾乎有什麼好東西都往他們身上使。
雖然金國朝廷並沒有給孫可望多少東西,但是在攻滅葉爾羌後,孫可望從這個百餘年的汗國內,抄出了大批的財產和物資,而他自然不會全交給金國朝廷,大部分都被他據為己有。
在滅掉葉爾羌後,他又得到了大批的工匠,所以裝備不比吳三桂的精騎差。
他們裝備了五千支自生火銃,不過其中有一半,是孫可望用重金賄賂兵相韓朝宣和工相孔聞褾,這兩年來陸續從關中運到西域的。
三個營的金軍步軍,加上一個司的炮隊,因為騎術不及騎兵精湛,所以遲了近一個多時辰,才趕來戰場。
孫可望已經聽到東城的銃響,知道羅剎人已然攻入城中,所以沒有猶豫,讓剛到的步軍,直接加入戰鬥。
城內,在俄軍火槍手的壓制下,周圍沒有敢於衝擊矛陣的玉茲人,俄軍士卒挺著長矛,向東城腳下突進,而就在這時,忽然大隊的金軍沖入城中。
金軍每隊十三人,六名自生火銃手站在右側,列三排,每排兩人,配有腰刀和銃刺,必要時可以近戰。
左邊是七人,為首的是持刀盾的隊正小旗官,裝備盾牌、苗刀,背插三角小旗,根據營號不同背旗的顏色會不同。
小旗後面是兩名長槍手,再後面是兩桿抬槍,由四名金軍操作。
這個陣形是由明軍的鴛鴦陣演變過來,基本是參考戚家軍和《紀效新書》來編練,他保留了機動和靈活性,同時又順應時代,加強了小隊的火力。
增強軍隊的火力,幾乎已經成了明軍和金軍的共識,不過明軍主要是加強了火炮的配備,但金軍卻增加了抬搶。
兩國選擇不同的路子,則是根據他們的國情和財力決定的。
明軍裝備了大量的速射青銅炮,金國財力不夠,也不像明朝貨幣改革之後,五德號開始發銅幣和紙張銅鈔,國內銅錠充足,可以大量鑄造銅炮,金國少銅,民間銅錢還不夠用,便沒有那麼多銅來鑄炮,也鑄不起。
為了應對明朝軍隊強大的火力配備,金國也不是一味的參考明朝,他們自身也想了增加金軍火力和射程的辦法。
鑄炮根不上,金國便盯上了對火銃的改造,除了仿造明朝的自生銃之外,金國的目光落在明朝的「九頭鳥」和「楊鷹銃」這類大鳥銃身上。
像九頭鳥這類大鳥銃,原本重二十多斤,用藥一兩二錢,大彈一個,小彈若干。
大銃距離敵遠時,發大彈,距離敵近時發散彈。
這種對於明朝而言,威力不上不下的大銃,並不受軍隊的追捧。畢竟明朝有大炮可以一炮解決問題,並不太需要這種大銃,但對於國力較弱的金國來說,這種大銃卻能彌補金軍火力的不足。
金國對這種大銃進行改造,將這種大鳥銃造的更大,每個杆重三十斤,槍桿也分為兩種,一種細孔,發射實彈,另一種是粗孔,發射散彈。
細孔能打三四百步遠,粗孔也能打一百五十左右,正好給打二百步遠的自生火銃,提供火力支援。
這時挺矛而進的俄軍矛手,剛接近城門,就遇見進城的金軍,他們見有大批軍隊入城,本能的想要用矛陣將金軍捅出城去,封堵住城門。
率先進城的是金將李企晨,他在伏爾加河畔見過俄軍矛陣的利害,要是貼上來,金軍銃手都得被捅成篩子,他頓時揮刀大喊,「火銃,放!」
進城的金軍撞見俄軍也是一愣,自生銃手立刻開火,抬槍手快速裝填,然後將槍桿架在了同伴的肩膀上。
一陣「砰砰砰」的銃聲和硝煙瀰漫,前面的第一排俄軍,倒了大半。
這讓他們一驚,但是很快就填補上來,繼續向前,挺進到百步之內,而就在這時,粗孔的抬槍開火,這東西就是古代的散彈槍和來復槍,頓時就把俄軍打倒大片。
剛進入西城,還沒翻過城牆的俄軍援軍,只聽得一陣連續的槍響,城內忽的響起一陣歡呼聲,俄軍不禁紛紛停下了步子。
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