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班傑明·巴頓奇事》在記憶里的另外一個時空,獲得過十三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雖然最終只拿到幾個技術獎項,但是能夠獲得那麼多個提名,本身就足以證明,這部電影有多受評業界的喜歡了。
更不用說,這部電影包括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電影獎項當中,63項101個提名!
可以說,絕對是獲獎的大熱門。
而事實也是影評人對這部電影,可以說是有口皆碑。
著名老牌影評人約翰在個人專欄上為這部電影寫了一篇長篇影評,影評的標題是:「幻想與現實,命運的交織喚醒思考!」
「《班傑明·巴頓奇事》電影運用特殊的化妝和視覺特效,將班傑明在從老年到嬰兒的多個年齡段逼真呈現出來。這種視覺效果不僅為觀眾帶來了視覺盛宴,也強調了班傑明不尋常的命運。
電影涵蓋了時間、人生、愛情和命運等多個主題。班傑明的逆生長引發了觀眾對時間流逝和生命價值的思考。影片通過班傑明的旅程探討了生活中的變化和挑戰,以及他如何適應這一特殊的命運。
而影片最令人讚嘆的是那一處處看似平淡,卻令人心疼不已的細節。
這部電影,不是那種能讓人很快地入戲,很快地從中獲得觀影的快感的影片,反而它需要你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去觀看,它需要這樣的氛圍,你才能靜下心來去解讀出電影裡那些無處不在的細節所包含的暗示。
曾在觀影后去看了影迷們的評價,有人說,《班傑明·巴頓奇事》顯得太過平靜,所有的鏡頭都並沒有太多的情緒表達,比如,在影片當中,可以說是對班傑明至關重要的人,他的黑人母親,奎尼,她的去世,本應該是令班傑明傷心欲絕的,可是電影的鏡頭卻非常的克制,甚至給人一種冷漠的感覺。
但是我想說,這才是這部影片的真正的厲害之處,母親的角色重要嗎?當然重要。
可是需要通過煽情來表現出來嗎?我想大可不必,班傑明在養老院長大,那是什麼地方?
我們很多人都知道,醫生這個職業,往往給人一種冷漠對待死亡的感覺,因為他們見到的太多了。
可是在醫院裡,那些人的死亡,往往是有聲息的,但是在養老院,那種死亡,卻往往是無聲無息的。
班傑明從小開始,就已經習慣了死亡,習慣了,有人來,有人走。
而事實上,影片對母親這個角色有著神聖的定位,無論是班傑明那因為分娩而撒手人世的生母,還是排除了眾人的壓力一手養育班傑明長大的奎尼,母愛的神聖光輝,點亮了這部電影最初始的氛圍與力量。
奎尼是一個尋常女人,有信仰,並且懂得寬容。她渴望愛與被愛,對情感有著最熱烈的表達,同時也不掩飾內心所萌生的感動。對於容顏蒼老的嬰兒班傑明,她眼神中的關愛絕對沒有矯飾,她愛這個孩子,不管他是否怪異,是否己生,僅此一點,她便抵達了了別的母親不可比擬的神聖高度。
整部電影都在演繹愛的形式,母愛則是第一曲樂章。對於班傑明來說,他異於常人的存在並沒有過多地妨礙他感受母愛的完整,愛與世界的啟蒙,他並沒有被孤立或被遺忘,而這是多麼珍貴。這珍貴的力量支撐了他整個生命,讓他學會愛,學會了寬容與原諒。
而葬禮上,班傑明在奎尼的耳畔輕言:「你才是我的母親。」
於奎尼,一切艱辛的過往都成了甜蜜的音符;於影片外的我們,是感動,也是震撼。
說完母親,我們再來看父親。
與母親這個角色相對立的,是父親。父愛被放在了一個隱晦的角落,布滿蛛網。
巴頓先生很愛自己的妻子,他在匆忙地奔赴回來後應允了妻子最後的請求,給予班傑明一個完整的家庭,令他可以如正常的孩童那般體驗人世,卻還是在見到班傑明皺紋縱橫的臉後遺棄了他。那一刻,他愛自己的面子甚於一切,也包括他自己的孩子,班傑明。這裡的遺棄是對峙的伏筆。
而鋪開另一條線的角色是船長,那個看起來粗狂,不羈,總是酗酒,從未清醒過的邁克船長,我很驚異這個形象的立體性,雖然只是簡短的幾處鏡頭與台詞來襯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