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怒什麼呢?
這裡就有點歷史原因了:大概在13世紀末,印度、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們將船隻寄港於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藍無理(蘭無里),從此阿拉伯某教開始傳入東南亞,亞齊人聚居地成為了東南亞的「麥加走廊」。
1500年,亞齊人阿里·穆哈亞·沙自立為蘇丹,正式建立亞齊某教君主國,尊奉遜尼派教義,實行****體制,以某經和聖訓治國。
隨後,亞齊征服了皮迪和須文答刺,獨占了蘇門答臘北部的商業區。因此,亞齊國成為東南亞的某教中心和商業貿易區。
到了1521年,亞齊開始連續發動「聖戰」,趕走葡萄牙殖民者,獨霸胡椒產地。1537年,亞齊開始對葡萄牙人控制的馬六甲發動進攻。
到了阿拉烏丁·黎阿耶特·沙執政時,亞齊繼續對外擴張,發展海上貿易、組建艦隊,多次擊敗葡萄牙殖民者的進犯,並先後壓制了阿魯和柔佛兩國。
1547年,亞齊對葡萄牙人發動凌厲攻勢,擊敗了葡萄牙人。1564年,亞齊進攻柔佛王國,俘虜了柔佛王國的蘇丹,毀滅了柔佛城。
1568年,亞齊攻打馬六甲,但這一次他們遭到了慘敗。1569年,不甘失敗的亞齊計劃突襲馬六甲城,然而時也勢也,此時的葡萄牙戰船武備已經今非昔比。
此戰之中,號稱多達200艘的亞齊船隊圍攻一艘葡萄牙卡拉克帆船而不下,顏面大失、士氣大跌,最後由於實力確實不足,亞齊只得被迫放棄突襲計劃。
痛定思痛之後,到了尹斯坎達爾·穆達執政時期,亞齊國力達到鼎盛,遂再次與葡萄牙人鬥爭,多次進攻葡萄牙殖民者占領的馬六甲城。
後雖然未能占領馬六甲,但是卻順帶徵服了馬六甲附近的彭亨島、吉打島、霹靂島、尼亞斯島及英達臘普臘,於是其版圖除北蘇門答臘外,還占據馬來半島的一些地區,直到京華大軍自暹羅南下為止。(註:但原歷史上亞齊還能存活很久。)
換句話說,這裡有幾點值得注意:
其一,亞齊本與葡萄牙是宿敵,雙方打了差不多八十年了,相互之間的關係可謂勢不兩立;其二,亞齊王國此時幾乎出於鼎盛時期,以至於能拿下馬六甲城周邊的一些地區由此就引出其三、其四。
其三,京華拿下這些地區的時候,是按照該地區屬於葡萄牙殖民地的屬性拿的,因為從某種「契約法理」而言,亞齊占領這些地區的時候與葡萄牙沒有達成過和約,而之前葡萄牙拿下這些地方的時候,倒是逼迫其對手簽字畫押過的。
由此,京華通過與葡萄牙的協定拿下這些地區,在京華來看完全占理,而在亞齊來看,卻認為是京華入侵他們了。
其四,京華與葡萄牙達成的協議除了通航換領土,還有貿易協定。比如說《協定》約定,締約各方互為貿易最惠國,關稅及海關稅按照詳細約定,維持在5%-15%之間,其中最高稅率15%僅限於奢侈品關稅。
考慮到「六國集團」方面很多時候其實只是在做京華的白手套,而京華的貨物之中來自於大明的絲綢與瓷器仍然占據相當份額。
這兩類產品都是被歸納為奢侈品的,故葡萄牙方面理論上獲利更大,因此雙方另外約定,葡萄牙王國開放其在印度的諸據點准許京華船隻使用,使用過程中一切權利按照葡萄牙王國本國船隻計算。
這就意味著,京華與葡萄牙通過這一紙協定,居然從原本緊張到隨時可能爆發戰爭的關係,一下子來了個大轉彎,變成了貿易合作夥伴,化敵為友了屬於是。
當然,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葡萄牙之所以乖乖認慫,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在南洋的對手太多,亞齊就是一例。不過對於這一點,連一貫謹慎的高務實都沒當多大事,黃止汀就更加不在乎了。
剛才說過,亞齊與葡萄牙是宿敵。京華既然與葡萄牙化敵為友,本著敵人的朋友是敵人這一淺顯道理,亞齊自然也就認定京華是他們的敵人了。
由此,亞齊全國上下對京華「路轉黑」,開始積極主動想要和京華碰一碰。當然,亞齊也知道,京華既然能逼迫葡萄牙主動讓出被他們視為關鍵之地的馬六甲城,那顯然背後實力足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