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十五屆,觀眾人數從第一屆的18萬上升至上百萬,放映影片的電影院數量和參展影片數量也穩步提升,對於推動伊朗電影事業的發展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每年的電影節由「法拉比」電影基金會等官方電影專業機構組織,仍在「伊斯蘭文化指導部」的準則下舉辦,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媒體參與,此外還有如「伊朗電影基金會」等非官方甚至境外機構支持,影響力逐漸擴大,堪稱西亞和伊斯蘭世界最大的國際電影節。
當然,跟其他主流大型國際電影節在規模和影響力上可能無法相提並論。而從2015年起,電影節開始分為兩部分舉辦,每年2月原周期的是伊朗國產電影,而外國電影則歸入每年4月的國際部分。
兩個部分分別設置了亞洲電影競賽、國際電影競賽、國際短片競賽、國際紀錄片競賽單元和伊朗電影競賽、伊朗短片競賽和伊朗紀錄片競賽等單元。
李易對此自然沒有什麼意見。
《小鞋子》的第一場放映,自然不是公開放映的,而是一場內部放映會。
不過,到場的卻不止是伊朗本土的導演,以及影視從業者,為了擴大這部電影的影響力,阿巴斯這些伊朗的大導演們也是邀請了不少國際電影從業者來到現場。
當然很多人其實是慕名而來。
畢竟,李易的「旅遊電影」可謂是每一部都非常的優秀。
甚至還拿下了不少獎項,包括《天堂電影院》《放牛班的春天》以及《海蒂》都獲得了巨大的聲望。
所以,這一次《天堂的孩子》(小鞋子)這部電影,自然而然地也吸引了不少人。
包括國內遠道而來的李易的鐵桿擁躉,杜向海,周清泉,以及劉飛等人。
其實對於李易突然拍了一部伊朗電影,他們反倒是一點都不覺得稀奇,畢竟,李易是有前科的,旅遊拍電影什麼的已經成為他的另外一個標籤。
很快,電影開始放映。
看到大銀幕上出現的「李易導演作品」的三語字幕,現場不約而同地響起了轟鳴般的掌聲。
是的《天堂的孩子》也就是《小鞋子》一共有三種字幕,一種是華語,一種是英語,還有一種是波斯語。
很快地電影劇情開始。
白天,艷陽高照,修鞋鋪里,老鞋匠的膝蓋上放著一雙粉色的女童鞋,鞋的前蓋上鑲嵌著同色的蝴蝶結。他用那雙蒼老的手拿過毛刷在鞋幫的裂縫處塗了些膠,然後開始穿針引線,將鞋幫處的裂縫縫合到一起。最後,他把鞋架在鞋托上,用錘子敲了敲。
老鞋匠將兩隻鞋交到坐在一旁的男孩手中:「30塊錢。」
男孩名叫阿里,約摸八九歲的樣子,膚色偏黑,一雙大眼睛明澈純真。
阿里將捏在手裡的錢遞過去,老鞋匠隨即摸出幾枚硬幣給他:「找你的錢。」
「謝謝。」阿里起身向外走。
老鞋匠和藹地笑了笑:「不客氣,再見。」
阿里出了鞋鋪,邊向前走邊掏出一個黑色的塑膠袋,將修好的鞋裝了進去。
鏡頭轉換,來到了一家餅店,餅店的生意很是紅火,門口排著長隊。
工人從地爐中鉤出大饢餅,甩到矮桌上。阿里跪在桌旁,將自己買的幾張餅一一折好,一張張疊放在隨身帶的包袱里,系好布包,然後把手裡攥的硬幣交給工人。
阿里出了餅店,沒走幾步,又來到斜對面的蔬菜店。店外橫七豎八地堆放著許多木條箱及一些爛塑膠袋。他將布包倚在箱子上,又順手將黑塑膠袋塞進箱子間的夾縫,隨後走進店裡。
阿里:「你好,阿卡,我要馬鈴薯。」
老闆正忙著點錢,頭也不抬,隨手抄過一隻黑塑膠袋遞過去。阿里接過袋子,返身裝馬鈴薯。剛裝了一兩個,老闆就發話了:「不是那些,挑下面的那些。」
阿里無奈地掏出大土豆放回原處,蹲下身子去挑那些桌球大小的土豆。
就在這當口,一位收廢品換貨的老人推著手推車來到店門口,與老闆打招呼:「你好。我可以收了嗎?」
見店老闆點頭應允後,他將那些破塑膠袋、紙條等裝到車上,最後把阿里裝